尋古江岸渡口
南渡江澄邁段龍江烏什紅色碼頭(渡口)。本版圖片均由符能提供
位于潭口渡附近的瓊崖縱隊抗日第一槍紀念園。1939年2月,瓊崖抗日獨立隊在此打響了瓊崖抗戰第一槍。
南渡江下游是海南最早的農耕核心區,也是絕大多數時間段全島政治中心所在地。分布于這一區域的眾多渡口,給南渡江兩岸居民的出行帶來便利,有些還起到了溝通島內外的作用。
然而,隨著現代化跨江橋梁越來越多,不少古渡口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當我們從尋幽訪古的角度抵近觀之,這些古渡口仿佛一扇扇窗,透過它們可以隱約看到南渡江畔的歷史煙云。
尋古潭口渡
??谀隙山髽蛞阅蟽晒稞執伶偞筚e村南,有著名的古渡口——潭口渡。
潭口渡是古時海南島的重要港口,緊鄰隋唐舍城縣治。舍城縣,即漢、隋兩代珠崖郡及唐代崖州治所在,唐前期是全島政治中心,也是高僧鑒真駐錫再造開元寺之處。
珠崖嶺是南渡江流入三角洲前,沿岸最后一個海拔超過20米的高埠??脊藕唸蠓Q“古城(指舍城)正好扼守在南渡江邊,與江面高差有約20米”,而有記錄以來此地洪峰水位最高為14米余,可謂在防洪方面有著天然優勢。
古時交通尚不發達,沿江設置的渡口是海南許多州縣“生命的臍帶”。潭口渡背靠舍城縣治,想必以前人流量不會小。
北宋撤銷舍城縣,潭口渡逐漸荒廢。明萬歷年間瓊北發生大地震,海南島東路驛道“賓宰路”(賓宰驛在今文昌市東路鎮)被水淹沒,該驛道改為順南渡江東岸南下,接“赤草路”(經今??谑屑t旗鎮赤草湖村)。人們從潭口東渡即可進入“赤草路”,潭口渡再次熱鬧起來,此后未廢。民國初年,該渡口在全島最早開始輪渡汽車。也是在這里,瓊崖縱隊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舊州渡與唐瓊州城
從潭口渡南行20公里,東岸是更為壯觀的舊州渡。近50米寬的大片古石階,從南渡江邊鋪至埠頭村,歷代留下來的石碑、殘磚片瓦,仿佛在訴說著一千多年前這里的繁榮。
碼頭高埠緊鄰江邊,登岸不遠就是隋唐瓊山縣治,也是唐中期以后管治全島的瓊州城,即考古確認的舊州嶺古城址。舊州嶺下,土地更為開闊,水田和坡地的土壤條件好,冷泉密布,大宜民生。
隋唐間沿著南渡江下游河谷陸續設置了曾口(位于今澄邁縣永發鎮一帶)、顏羅(位于今定安縣定城鎮以西)、瓊山、舍城、顏城五個縣,人口稠密。瓊山縣位于五縣地理位置中心,碼頭及治所條件更為優越。
公元789年,瓊州取代崖州成為統領全島的軍事政治中心??脊糯_定的古城址面積達80畝,比僅有17畝的珠崖嶺城址大數倍,反映出唐中后期社會的發展和管治的加強。由此直至五代,海南都比較穩定。
唐文宗時高州刺史房千里撰《投荒雜錄》,在揭露酷吏韋公干一文中準確表述了崖州治與瓊州治之間的地理位置關系:“崖州東南四十里至瓊山郡。太守統兵五百人,兼儋崖振萬安五郡招討使?!?/p>
房氏是韋氏同代人,這處地理位置表述屬于原始記載,可信度高。后世宋明史學家表述逐漸走形,造成崖州治、瓊州治遺址的位置存在爭議。
1882年美國傳教士香便文游歷海南,在瓊海市大路鎮附近看到商人通過舊州渡往返于瓊海嘉積和??谥g:“一路上,絡繹不絕的苦力挑著從水路運往舊州的貨物,諸如布匹、火柴、油燈、煤油之類?!?/p>
南渡和南渡江
宋初,全島管治中心“瓊管轉運司(后名安撫司)”移到明清時的府城,城垣“凡三里”,折算面積約130畝,比唐瓊州城大一半以上。
宋前期,全島東西陸路驛道基本貫通。其中東路驛道的線路大致為:出府城東門,經河口村、北沖村到南渡村,東渡。江對岸是東路第一鋪:張吳鋪。(南渡村與張吳村今存)
南渡即城南的渡口,只有渡江功能,不具備港口功能,名字簡單明了。宋元時期,江東社會迅速發展,南渡連通瓊山、文昌兩地,其重要性在全島首屈一指,此后不但成村,其名稱也被用作江名。
唐宋史料均未見南渡江之名。唐人稱現在的南渡江為舍城水:“舍城,下,以舍城水名”(《新唐書》);宋人記作黎母水:“黎母水,在瓊山縣東三里”(南宋《輿地紀勝》)。
“南渡江”最早見于天順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統志》:“南渡江,在府城東南一十里?!?/p>
海南島的一些河流早在隋唐即與州縣同名,如瓊南“寧遠河”與隋唐寧遠縣、“延德水”與延德縣,儋州北門江的古稱“倫江”與義倫縣等。關于“昌化江”的記載雖然較晚出現,但無疑與隋唐昌化縣(宋稱昌化軍)相關。這些命名,都體現了朝廷對邊陲地區“安寧昌盛”“德義教化”的冀望。
反觀全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它最終沒有與州縣同名(即舍城水),也沒有依據管治意念命名,而是采用了一個渡口的名稱,說來也怪。
博通渡曾為定安門戶
從舊州嶺江段再上溯,南渡江出現大拐彎,江水從正西方向奔涌而來。這一區域的定安、澄邁古渡口雖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稍遜一籌,但也有故事。
1292年,元朝廷劃瓊山南部設定安縣,此后的數百年間南渡江強大的水運功能為定安的發展注入動力。
定安的設置意味著中路驛道的誕生,人們自府城西南經今龍橋、龍泉、新坡諸鎮南下,然后渡江進入定安,于是有了博通渡和北門渡。如今,這條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驛道,已基本被瓊定公路(X151)所取代。
正德《瓊臺志》載:“博通渡,在(瓊山)縣南七十五里東洋都,南達定安”,同時記載定安縣屬的北門渡與譚欖渡。博通渡在定安縣城東北五里的南渡江北岸,今??谛缕骆偽呢S村(原名卜通村)附近有渡口遺址。正德《瓊臺志》瓊山輿圖標有“博通村”,定安輿圖則描繪博通渡在城東北,驛道自東門入城。
明代定安縣城北門因寇亂而封閉,至清康熙年間重開。光緒《定安縣志》載:“北門渡,在城北,瓊、澄往來要津?!?/p>
民國《海南島志》載:“南渡江可通航四百余里,有船約三四百艘”,沿江各埠與??陂g客貨往來頻繁,容量百擔之船可直抵澄邁金江。南渡江澄邁段又被稱為新安江,沿線有金江、永發等古渡口。
從南渡江澄邁金江段上溯,江流再次轉南,河道逐漸抬升,到加樂鎮九龍水電站便是南渡江中游與下游的分界。老澄邁說,過去小些的船可直抵九龍灘。